近代史遗篇:近代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反思与崛起
描述:2025年,我们已走过这么多岁月。14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留下的影子却至今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中国,真的在那之后变得落后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揭开真相。
描述:2025年,我们已走过这么多岁月。14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留下的影子却至今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中国,真的在那之后变得落后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揭开真相。
1945年10月,上海愚园路,弄堂口挤满看热闹的街坊。陈璧君被架出来那一刻,脖子照样梗着,像去开会,不是去坐牢。人群里有人骂“卖国婆”,她瞪回去,眼神里写着:你们懂个屁。
士人身处“四民之首”,中国从世事到人心各个层面的演变遂常带有“士变”的意味,亦为时代巨变之关键。西潮大规模到来之前,中国学术自身已生出“务为前人所不为”的道咸新学,然而西潮的全面冲击引起士人的思想震荡,导致近代中国学术和社会都渐失重心。
他在日记里写下了一句话——“不料精卫之糊涂卑劣乃至于此,诚无药可救。”这话没几天就传开了。
2025年10月12日,第七届近代中国财税史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以下简称“历史所”)与《史林》编辑部共同主办,历史所近代史研究室与青年中心承办,并得到华中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相关研究机构的协办。本届
沙培德(Peter Zarrow)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比较政治与政治史,对中国近代革命史、晚清至民国的知识与政治转型等问题有专精研究,在海内外中国史学界有广泛影响。著有《帝国之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
桑兵,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国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长期从事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清代以来的学人与学术、近代中日关系史、大学与近代中国、国学与近代中国、孙中山
近年来,脱口秀以其犀利的观点、幽默的表达和强烈的现场互动性,在聚光灯下收获了现象级的关注与好评。这种源自国外的表演形式,逐渐成为当代都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解压阀”与“共鸣器”。舞台中央,一人一麦,或调侃生活百态,或讨论时弊,观众在阵阵笑声中获得情绪的释放与思考
《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石印画报。由英国旅沪商人美查创办于1884年5月8日,1898年停刊。《点石斋画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生动形象的反映了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环境全貌和西方奇闻趣
本书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研究近代中国的个人、社会与国家。全书分为三辑,分别对应书题中的“个人”、“社会”与“国家”。辑一“生命史与集体心态”,偏重于以心理学和心态史研究方法剖析“个人”;辑二“社会阶层与流动”,主要借助社会学
三湘大地,人杰地灵!特别你细数近现代湖南名人: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黄兴,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为什么湖南出现一大串大牛人?令人震憾!
在中国传统语汇中存有源于佛教经典的“现在”,却没有“现代”。在中文中“现代”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初期(如前所述1900年《清议报》之文章自日文引进此词),当时除了“现代”一词之外,人们还使用好几个类似词汇,来翻译英文的modern,如“摩登”“时髦